初中科学的内容,有一些跟小学《科学》里的部分内容很相近,它是比较系统和深入地介绍和研究有关物质科学、生命科学、地质科学等科学现象的发生、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。那么,它的学习方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一、把握课堂、利用课余、培养思维
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科学概念、规律、能力和科学素养,而这些概念、规律、能力和科学素养,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,是探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素养,因此要真正理解、掌握和培养能力,首要任务是把握课堂节奏,合理利用课余时间,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。
下面介绍几款常用模式:
1.注重教师的知识引入和分析的逻辑,抓住教师课堂中反复强调的重难点,最好能在课前先提炼出自己对知识的疑点再跟踪听课,效果更佳!
2.多思勤思,深思善思,随听随思。结合听课和实际观察去联想、猜想、归纳,追根溯源地思考,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; “听”是“思”的基础、关键,“思”是“听”的深化,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,会思维才会学习!
3.做好笔记,学会构建思维导图,形成逻辑大观图。记笔记首先要服从听讲,掌握记录的时机,不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啥就记啥。其次,笔记要记要点、疑点、解题思路和方法。最后,笔记还要记录课堂小结和课后的自我反思。


4.认真复习,独立作业。七年级新生往往给予完成书面作业,为交作业而完成作业,忽视必要的巩固、记忆、复习,也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、深化理解知识应用的作用。正确做法是:先阅读教材,结合笔记回顾知识、方法,同时记忆公式、定理等,然后独立完成作业并反思。
二、重视画图和识图
学习科学离不开图形,比如物质科学中的机械设计,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,地质科学中的地形图、气象图,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系统图、各种植物或动物的结构图等都是主要依靠“图形语言”来表述的。知识的条理化,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,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。所以,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或记图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,而且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。在初中科学课里,同学们会学到许多有用的图表。
《科学》要求的画图和识图主要分两部分: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,比方说,作光路图、作力的图示、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;另一部分,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,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,根据理解和记忆将不完整的生物图、地质地理图等填涂完整。例如,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,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、并联等,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,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,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。


三、重视观察和实验
法拉第曾经说过:“没有观察,就没有科学。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。”对于初学科学的初中学生,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。因为只有通过对现象的观察,才能对所学的科学知识有生动、形象的感性认识;只有通过仔细、认真的观察,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。

例如,学习运动的相对性,老师讲到参照物时,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:坐在火车上的人,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、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。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。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科学的初中学生,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,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。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,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,来判断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。例如,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弯曲小径的长度;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;还可以设计探究有关生物、地理和化学等相关实验和调查。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、探索,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、判断、思维等能力,使自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,分析、解决问题会更全面。
四、学会“两头堵”的分析方法
科学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,逐步深入,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,许多同学都感到科学题不好做。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。解题一般有两条思路:一是从结论入手,看结论想需知,逐步向已知靠拢;二是要“发展”已知,从已知想可知,逐步推向未知;当两个思路“接通”时,便得到解题的通路。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,就是 “两头堵”的方法。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,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,中间有时还需要较多的记忆,这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。
学习有法,但学无定法。在学习科学的道路上,要结合自己的特点,稳扎稳打,在摸索中迂回前进,领略学习路上的美丽风景。
初中,我来啦!科学,我不怕!